I. 執行摘要與核心問題
塑膠加工過程中顏料(著色劑)的熱穩定性失效,通常是因實際熔體內部溫度(Tmelt, actual)過高或停留時間(RTD)過久所致。這不僅導致產品色相漂移或產生黑點,更重要的是,它是基體樹脂(聚合物)開始熱降解的「警鐘」,可能影響最終產品的機械性能和耐候性。
核心問題在於製程控制的兩大盲點:
- 隱藏的熱源: 忽略螺桿旋轉等機械能輸入轉化成的剪切生熱,導致 Tmelt, actual 遠高於機筒設定溫度(Tbarrel)。
- 熱歷史的分佈不均: 忽略熔體在料管或流道滯留區(Dead Zones)的極長停留時間,導致局部材料過度降解。
本守則強調,預防顏料熱降解必須依賴精確的溫度監測、優化的製程參數和系統性的材料設計。
II. 顏料失效的兩大核心機制
顏料失效不是單一原因,而是「高溫」和「化學環境」共同作用的結果。
2.1 機制一:內部熔體溫度失控(剪切生熱)
在射出或擠出過程中,螺桿對熔體施加的機械功會產生大量的剪切生熱(Shear Heating)。這使得熔體核心溫度 Tmelt, actual 顯著高於外部設定的 Tbarrel。
- 流變學基礎: 聚合物熔體是非牛頓流體,在高剪切速率下黏度會下降(剪切變稀)。然而,高剪切速率也同時將機械能大量轉化為熱能。
- 熱負荷積累區: 這種溫度尖峰特別容易出現在:高螺桿轉速、高背壓、高黏度材料,以及狹窄的流道和噴嘴區域。
2.2 機制二:延長停留時間(RTD)與化學攻擊
長時間的熱暴露會導致聚合物降解和著色劑的熱分解。
- 滯留區風險: 在料管與噴嘴的連接處、螺桿末端或熱澆道的銳角處,熔體流動速度極低,材料在此處長時間滯留。這些材料承受了極長的熱歷史,發生嚴重降解,並在後續批次中產生黑點或顏色異常。
- 熱化學反應: 熔體在高溫下可能釋放酸性或鹼性降解產物(例如 PVC 釋放鹵化氫 HCl),這些產物會攻擊對酸性不耐受的顏料,導致變色。
- 助劑相容性衝突: 顏料還可能與助劑(如抗氧劑或穩定劑)在高溫下發生化學反應,例如含硫顏料不應與含鉛助劑共用。這類反應不僅影響顏色,還可能削弱抗氧劑功能,使樹脂整體熱穩定性變差。
2.3 製程調整與顏料成本選擇的平衡策略
在實際生產中,製程參數的調整與顏料成本選擇必須取得平衡,以確保產品品質與經濟效益。
- 溫度與成本的權衡: 降低加工溫度可減少顏料熱降解風險,但可能導致熔體黏度增加,需要更長的加工週期。此時,選擇耐溫性較高但成本較高的顏料(如某些高性能有機顏料)可能比調整製程參數更經濟。
- 停留時間與配方優化: 縮短停留時間需要優化螺桿設計和流道幾何,這涉及設備改造成本。相比之下,選擇熱穩定性更好的顏料(如某些無機顏料)可能更具成本效益,但需接受較低的著色力。
- 顏料濃度與分散性: 高著色力顏料可減少添加量,降低材料成本,但可能需要更高的分散要求。這需要平衡顏料成本與分散助劑成本,以及加工設備的分散能力。
- 品質成本考量: 顏料熱降解導致的產品報廢成本遠高於選擇更穩定顏料的額外成本。因此,在關鍵應用中(如汽車、電子產品),應優先考慮顏料的熱穩定性而非僅僅比較單價。
需要更多技術支援?
華翔的專業團隊可為您提供完整的顏料應用諮詢服務
聯絡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