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色力(Tinctorial Strength)是什麼?
著色力(Tinctorial Strength)是衡量顏料給予基底顏色能力的指標。ISO 標準將其定義為「能吸收入射光線,從而使白色塗層產生著色或變暗的能力」;簡言之,著色力即顏料使被著色物體呈現色彩的能力。實際上,著色力反映的是顏料對光線的吸收和散射綜合效果(以吸收為主),吸收的表面積越大則著色力越高。在配方設計上,著色力決定了相同色深下所需顏料用量:著色力越大,所需添加量越少,有利於降低配方成本。因此,著色力不僅是品質控制和色彩管理的重要參數,也是優化成本和配色效率的關鍵指標。
著色力的國際測試標準與方法
常見的著色力測試方法分為目視比色法與儀器光譜法兩類。目視比色法通常將待測顏料與標準樣品(或白色基底)按一定配比分散後,通過人眼或比色板配色,以達到相同色調時所需用量比值來計算相對著色力。儀器光譜法則採用分光光度儀測量混合物的反射光譜,利用 Kubelka–Munk 理論計算吸收散射比(K/S 值),再求比值得出著色力。
國際上規範此類測試的標準包括:
- ISO 787-24(及其等效的DIN EN 13300)規定了對比試樣法:將相同質量的測試顏料和參考顏料各拌於相同質量的白色基漿中,測量兩者在最大吸收波長處的反射率,然後由相應的 K/S 值計算相對著色力。
- ASTM D2066 規定了印刷油墨膏體的相對著色力測試(目視或儀器)。
- ASTM D6531 則適用於水性油墨。
- 對於塗料,可參考 ASTM E308、ASTM D387 等規範(利用研磨機混合樣品),或 ISO 2814/ISO 2813 等標準。
專業資料指出:塗料顏料常用方法包括 ASTM E308、ASTM D387、ISO 787 等;油墨類則可採用 ASTM D6531、D2066 等。具體操作上,可大致分為:調配一定比例的有色顏料與白色填料(如鈦白粉)混懸液,利用分光光度計測量反射率 R,再按Kubelka–Munk公式 $K/S=(1-R)^2/2R$ 計算各樣本的 K/S 值,由公式 $相對著色力 = (K/S)_{測試樣品} / (K/S)_{標準樣品} \times 100\%$ 求得相對著色力。需注意不同標準間對光源、波長、試樣製備和儀器條件可能有要求差異,實驗時應嚴格參照相應標準操作。
有機顏料著色力的差異與分子結構關聯
有機顏料因化學結構不同而表現出顯著的著色力差異。共軛結構與平面性是提升著色力的關鍵因素:分子內共軛雙鍵系統愈長、給/取電子取代基愈多,π電子的遷移能力增強,吸收波長向長波移動(紅移或加深效應),因此色彩更加飽滿、著色力更高;同時,分子平面性越強、對稱性越好,有利於光吸收,分子摩爾消光係數更高,呈現出更高的著色強度。例如,改變黃系偶氮顏料結構,增加偶氮基團數量可延長共軛鏈,顯著提高分子消光係數和著色力。
此外,有機顏料通常可通過精製和分散助劑處理達到粒徑均一,使得吸光更強、顏色鮮豔;在實際應用中,許多品種(如銅酞菁藍、銅酞菁綠、異吲哚啉酮、喹吖啶酮、苯並咪唑酮偶氮等)由於高度共軛和良好的結晶性,其著色力往往遠超傳統無機顏料。
顏料黃180是一種雙偶氮苯並咪唑酮類綠黃色顏料,具有良好的耐溶劑性、耐光性和著色力,廣泛用於油墨和塑膠行業。其例證了上文結論:化學結構中的胺基偶氮鏈和苯並咪唑酮構造提供了強吸光能力,使得該顏料在塑料和油墨中的著色力突出。總體而言,有機顏料因富含共軛發色團,對可見光吸收範圍廣且可高度純化,其著色力通常比無機顏料高出數倍至數十倍。
著色力對配方成本與使用量的影響
著色力直接影響配方中顏料的用量及成本。著色力越高,在達到相同色深時需要用量越少,從而降低原料消耗和成本。例如,同質量分數的彩色有機顏料和彩色無機顏料配入塗料時,有機顏料往往展現出更高的著色效果;要達到相同的著色強度,使用的有機顏料量比無機要少。
因此,在配方設計中,一般優先選擇著色力高的有機顏料,既可減少添加量,也可降低加工能耗(研磨作業較少)。不過也要考慮顏料單價:某些高性能有機顏料價格昂貴,需要在着色力提升與成本之間權衡。綜合來看,著色力的優化能有效提高配色效率,降低配方成本,是油漆、塑料、油墨等行業配方設計中的重要指標。
著色力在實際應用中的表現:與鈦白粉混用情況
在實際著色中,往往將有機顏料與鈦白粉(TiO₂)等白色顏料共同使用,以提高遮蓋力和調整色相。鈦白粉具有極高的消色力(即將顏色稀釋成白色的能力),其強散射特性大幅提升塗層不透明度。然而,同時也會「稀釋」有機顏料的顏色效果:在固定的油漆體系中加入大量鈦白粉後,原有顏料的顏色強度會下降,需要適當增加有機顏料用量才能達到預期色彩。一般彩色無機顏料(高折射率)與基材形成涂膜時的遮蓋力遠大於彩色有機顏料。
這意味著在配方中加入鈦白粉可以顯著提高遮蓋力,但過量則可能導致色彩偏淡、色相漂白,且降低了有機顏料的實際著色率。因此,調配時需平衡好有機顏料與鈦白粉的比重,避免過度稀釋導致色偏或飽和度不足。同時要注意控制顏料的總體體積濃度(CPVC),以防止配方中樹脂用量不足、塗膜脆化等問題。總的來說,與鈦白粉混用時,必須關注複配後的遮蓋力和色彩表現,合理選擇鈦白粉種類(銳鈦型或金紅石型)及用量,以兼顧遮蓋和色彩飽和度。
稀釋後性能的重點:遮蓋力、色相穩定性與分散性
在實際塗料、塑料或油墨中,顏料均為低濃度分散體,此時需關注遮蓋力、色相穩定性與分散性等稀釋後性能。
- 遮蓋力:指顏料在薄膜中阻擋底色的能力,通常由散射決定。一般而言,彩色有機顏料的遮蓋力不如無機顏料(因折射率較低),因此即使著色力很高,也可能需要搭配遮蓋力強的填料或使用多層塗佈才能達到理想遮蓋。
- 色相穩定性:有機顏料對環境敏感:某些品種在稀釋和加工過程中可能發生晶型轉變或化學反應,導致色相漂移。例如文獻指出,顏料紅48:2在高溫下色相會增藍,而α相銅酞菁受熱可轉變為β型,使顏料由紅藍轉為綠藍。因此,實驗或生產條件(如溫度、pH、溶劑等)均可能影響著色劑的最終色相。
- 分散性:決定顏料能否均勻分布於體系中並長期穩定懸浮。良好分散的顏料顆粒細小、表面處理優異,易被研磨和懸浮,其色層色相均勻且持久;反之,易聚集沉降的顏料會造成顏色不均和性能下降。因此,在塗料和油墨生產中,選擇合適的分散助劑、控制顆粒粒徑並進行表面處理等措施非常重要,以確保稀釋態下顏料的顏色均勻性與穩定性。
綜上所述,研究顏料的著色力時,除了關注原粉的色彩強度外,更應重視其稀釋後在基料中的遮蓋表現、色相維持與分散穩定性,以保證最終產品的質量和顏色效果。
參考資料
依據最新文獻和標準(如ISO 787系列、ASTM D2066/D6531等)進行整理和說明。
尋找高品質有機顏料或技術諮詢?
歡迎聯繫華翔,我們將提供最專業的諮詢與技術支援!
聯繫我們